北京地铁客服中心升级设计
如何创造一个”减躁、便利、治愈”的地铁入口?
2019年,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UCD新文创(简称UCD新创文)和造点共同成立了【地铁乘客用户体验研究小组】,围绕北京地铁展开了课题研究。研究小组决定首先聚焦于地铁入口处的 Service+ 乘客服务中心,进一步探索对这个空间进行功能和服务升级的机会,以及乘客们日常搭乘地铁过程中的感受和需求。
在与超过50名地铁乘客进行了由广到深3个阶段的调研后,我们发现:减少焦躁情绪、增加便利服务和收获有人情味的治愈体验,是北京地铁的乘客的关键诉求。基于这3个核心需求,我们对Service+ 的功能及服务升级进行了概念创想。
Service+ 是北京地铁入口的人工售票处,和连接着售票处的一个小空间。按最初始的规划,售票处隔壁的小空间负责提供票务之外的服务,如领取报纸、问路等。不过因为使用频率太低,这个空间的功能已被逐步关闭,目前空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。
通过前期调研,我们了解到,北京地铁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过程。自动售票机和手机扫码进站逐渐替代了人工买票,地铁票务人员的职能重心也转换为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,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售票处的物理空间内。
出于对安全的特殊要求和地铁的运力压力,乘客们得尽量不在入口处停留,并且迅速、有序地通过入口。其次,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,包括地铁站在内的公共空间也承载了传播本地文化与科技的责任。
这些需求与限制为Service+ 升级提供了契机,也给我们带来了本次调研的核心问题:
1. 北京地铁的乘客对于地铁搭乘体验有哪些潜在的需求和期待?
2. 当Service+ 的售票功能被自动化/数字化替代后,它可以如何帮助提升地铁入口的基础服务?
3. Service+ 可以如何体现北京的历史、文化与科技发展?
我们一共进行了由广到深3个阶段的用户研究,包括:网络故事征集、地铁口的拦截访谈、跟踪观察与深度访谈。最终有超过50个用户参与我们的研究,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乘客,以及地铁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。
根据大家的分享,我们发现了三类地铁搭乘过程中的常见体验,并将它们梳理成了3类关键需求——减躁、便利、治愈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也对Service+ 功能及服务升级进行了创新设计,希望以这个小空间为切入点,去尝试解决这些复杂的系统性问题。
需求1:减躁
“躁”源于拥堵,如果不能扩大地铁运力,如何舒缓拥堵给人带来的负面情绪?
拥堵带来的急躁很大程度上是出行效率的不确定导致的焦虑(如早高峰的乘客不确定自己是否挤得上车)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认为可以在地铁入口处设置一个电子信息屏,让乘客在穿过入口时,快速看到本站车辆及车次的实时信息。
(实时电子信息屏)
需求2:便利
如何帮“卡在地铁口”的乘客便利地解决问题,减少入口处的停留?
我们发现大家卡在地铁口的原因有的与乘地铁有关的日常问题(如手机没电了,无法扫码出站)、与乘地铁无关的突发情况、与乘地铁有关的个性化问题三类情况。
针对前两类,我们认为 Service+ 可以提供自助式的支持,方便乘客快速解决问题。具体解决方案包括:1)提供充电宝自助租还装置;2)在 Service+ 空间里设立小型站立式吧台,让有需要的人可以短暂停留。
(左图为充电宝墙 ,右图为站立式吧台)
需求3:治愈
如何让地铁搭乘体验也成为让人期待的片刻优质时间?
为此,我们在方案中加入了两个模块。一是一个扫码购买的故事小票机,给乘客提供花1-3分钟就能读完的有关北京的小故事,由此改变他们在地铁上的时光,同时也具有收藏和纪念价值。
(墙上的故事小票机:这个概念参考了法国戴高乐机场的故事小票机)
其次,我们可以利用 Service+ 空间内的墙面进行定期更换的历史或文化艺术展示,为本地艺术家提供一个传递对北京的情感的空间。
(文化艺术展示墙)
而个性化问题,则需要依赖入口处的工作人员来解决。为此,我们在方案中加入了一个“求助”按钮,让有需要的人能够在站内固定的地点获得(和等候)他们需要的帮助。
(售票窗口处的求助按钮)
经过课题研究小组一系列的发散与聚焦后,Service+ 的最终升级概念出炉了:
对于不同类型的乘客来说,升级后的Service+ 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变化:
升级后的 Service+ 是一个一站式自助乘客服务中心,它帮助乘客调整状态、切换模式,顺畅进入一座快速运转的“地下城”,完成出行旅程。
其核心价值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:
对于这次探索北京地铁入口的服务升级机会,我们感到超级兴奋——地铁可能是城市居民最大规模的公共体验!
“公共”所带来的必然是资源的限制与需求的多元性。此类项目的难度在于要众多复杂的需求中找到高频次、紧急、负面影响大的需求,作为优化的重点,并且要做到限制与需求之间的平衡。
虽然这个项目只针对北京地铁6号线进行了研究,但是我们一开始便将北京地铁网络(包括京港地铁运营的部分)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去思考。地铁网络是一个加速乘客移动的地下城,而我们重新设计的Service+ 空间即是为乘客进入地下城的“初始化环境”进行升级,希望乘客能立刻感到秩序、效率与温度。
本次研究参与人员
组长:程璐,程致远,谭静远
研究员:刘秋田,张宇,王尘尘,许威杰,王聪,聂詠旋,张倩,朱丹
* 本次调研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UCD新文创与造点共益设计咨询联合发起,报告由双方共同撰写。(点击阅读研究报告原文)